当 AI 10 分钟能交付新人 3 天的需求,现在可能是初级开发者最危险的时候

最近我又在前端项目里高强度使用 AI 进行 Vibe Coding,几乎全程用对话驱动开发,不使用编辑器。有个直观感受:在常见前端业务里,Claude Code 等工具的产出质量≈P5~P6(≈中高级工程师的能力)

AI 不一定能独立把一条复杂业务线打通,但在可拆分的功能级任务上,速度、规范度与最佳实践覆盖度,已足以让“经验尚浅的新人”非常被动。

AI 写代码能力可能相当于 P5、P6

最近 2 个月我都在高强度使用 Claude Code 写代码(使用模型 claude-4.5-sonnet),并且是尝试完全依赖 AI 解决问题,在编码过程中,完全不使用编辑器看 AI 写的代码,都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描述需求、描述 Bug。

整体感受是,AI 写代码可用、好用,特别是在前端领域。就单个功能而言,AI 可以写出相当规范并且考虑周到的代码。

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:我需要在一个有多级列表数据的页面上,添加一个浮动的 Table of Contents 组件,只需要在 AI 对话中说一句“在右侧增加 floating toc,默认隐藏,鼠标hover时展示”AI 即可在 10 分钟内完成这个需求,包含完整的功能以及还不错的样式。

现阶段 AI 可能在长任务、细节方面还有所欠缺,需要人工及时介入,但是以现在 AI 发展的速度,很有可能以后高阶开发者不需要带下属,只需要给足够使用的 Token 就可以了?

毕竟 Claude Code 最贵的 Max 套餐也才 $200 一个月,相比人工成本来说简直忽略不计?而且 Token 的价格总归是越来越便宜。

AI 完成需求跟复制粘贴一样简单

AI 写代码另外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是,它从海量的项目中训练,对于常见需求、问题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。

对于初级开发者来说,可能需要花 2–3 天的时间来学习、踩坑与查阅,但是对于 AI 来说,这一切都是现成的,在读取上下文之后,能在10 分钟级别给出“像模像样、可上线”的版本。甚至,它经常更遵循官方最佳实践,不会混搭过时方案。

另外,对于初级开发者来说,学习一个领域的各种知识,像在前端领域,开发者需要了解 React、Vue.js 以及他们所包含的各种路由、数据传递、状态管理、组件管理等,需要花费大量时间。

但这对于 AI 来说完全不是问题,AI 可以通读官方文档的全部内容,直接以最佳实践的方式完成需求的开发,不需要任何的学习时间,又快又好又便宜,简直是满足了不可能三角

60 分产品门槛前所未有的低

现在市面上大多数业务可能只需要“能用且可维护”的 60 分产品

  • 功能对齐需求,样式符合主流,美观及格;
  • 使用主流框架与依赖库
  • 接口、权限、错误边界明确,没有大漏洞

针对这类产品,AI 可能再适合不过了,并且很多时候,AI 可能还能做出更符合业界主流水平的产品出来,特别像在前端领域,AI 在借助各种界面框架、开发框架的提前下,可以做出界面符合主流风格,功能刚好够用的网站。

虽然 AI 生成的各种网站会被诟病风格都是一个风格,基于 Tailwind,到处使用偏蓝紫色的色调,但是,如果设计水平差一点,也许效果还不如 AI 生成的呢?

更别说,如果真需要换一个更特别的样式,也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。

“就差一个程序员了”的故事,会越来越少

在相当多的垂直领域的需求,可能再也不会出现“就差一个程序员了”这个故事,想法→原型→内测→上架的链路被 AI 大幅压缩

在社交媒体上,我们能看到很多案例,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借助于 AI 自己完成开发了垂直领域内的小工具、网站等项目。包括后续的各种上架销售等环节,在 AI 的帮助下,也不再是无法跨越的高山。

在有 AI 加持的前提下,有想法的产品可以立即付诸实践,马上看到结果,不再需要费劲找一个程序员,再费劲反复沟通,最终得到的结果也许还不如用 AI 直接生成的结果。

新人还有没有试错和成长机会

在 AI 能力的对比下,对于初级开发者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高,越来越苛刻,在更强更快的节奏下,留给开发者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就会越发有限

在传统开发者的成长路径中,项目开发中的试错和锻炼占了相当大一部分,只有经历过各种项目的历练,才能明白 各种框架、各种组件、各种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。

但是在 AI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,或者会取代部分初阶的开发工具,那么对于初级开发者来说,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学习和成长呢?

接下来 12 个月,是窗口期也是分水岭

AI 发展太快,初级开发者要不被丢下,需要更快去成长:

  • 把 AI 当工具,而不是对手
  • 向 AI 学习,这是一个更贴身更耐心的好老师
  • 掌握业务和架构,凝聚核心竞争力

如果还没有尝试过 AI 写代码,那应该马上去感受一下,不管是 Claude Code 还是使用 Qwen,及时跟上时代的快车。

发表评论?

0 条评论。

发表评论


注意 - 你可以用以下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: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